每一个为人父母者,对子女最大的期待,无非是希望他们有一天能成长成才,懂得感恩,愿意回馈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“百善孝为先”几乎是每一代人心中最柔软的执念。可现实却常常令人唏嘘:多年养育之恩,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句贴心的话、一份坦诚的关爱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很多父母早已在孩子还没长大成人时,种下了未来相处的种种隐患。
很多人常说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
父母忙着为孩子铺路搭桥、不计回报地付出,却忘记提醒自己:“人生苦短,光阴易逝,总要给自己留些退路”。在深爱子女的同时,也要学会照顾自己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、从小无视父母劳动,长大多半难有孝心
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?”这是对母爱的赞颂,但愿意主动体察父母辛劳、关心父母冷暖的孩子并不多。
有些孩子家务事从不沾手,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对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。这样的孩子,骨子里缺失了最基本的同理心,还怎么指望他成年后能懂得反哺吗?
一个懂得尊重和认可父母劳动的孩子,大概率会养成良好的品格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父母不妨适当放手,让孩子参与家务,让他们看到家庭维系的不易,让他们懂得“谁家的米,谁家的柴火”,才知生活的艰辛与父母的深情。
二、只索取不奉献,是亲情最大的亏空
有句话说: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现实生活中,太多子女习惯于向父母索取,却忘了用自己的能力回报。
小时候要零花钱,要好东西买,长大以后要事业托举,要父母能兜底,甚至婚姻都要伸手要房、要车。这种“鲸吞式”的亲情消费,在悄然消耗着家庭的人情和爱意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父母应当明白:没有底线的给与,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与贪婪。一味惯着孩子,一味迁就孩子,到头来会让转身离去变得容易,留下辛酸和懊悔。
三、斤斤计较、从不感恩,是最大的不孝
古人云: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有些子女计较分毫,将家庭当作理所当然的提款机。
等到父母年老力衰时,却找尽理由,推三阻四。“孝顺”两个字,从未在他们的行为中浮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父母该懂得,真正的亲情不能“交易论价”,要在子女成长期引导其学会感激和分享。有意识地培养其感恩心态,也是在为家庭积攒温情和福气。
四、“胳膊肘往外拐”的孩子,难得亲厚
家庭矛盾时总是帮着外人责怪家里人,这样的孩子,往往不会对家庭付出深厚的情谊。
现实中,不少父母抱怨:“儿女娶了媳妇(嫁了丈夫),心就跑了,连句真心话都没有。”这正是从小对家庭归属感培养的缺失。家庭是港湾,也是心灵的根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父母若能用宽容和信任,用彼此间的温情资源,把孩子的心牢牢系在这条“纽带”上,以后即便他远走高飞,心中也有家的牵挂,有父母的份量。
五、父母要为自己“留后路”,才能老有所依
人生最怕“后半辈子指望儿女”。古语道: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为儿孙做马牛。” 养儿育女是父母的心头肉,但到了一定年纪,父母也要懂得把重心回到自己身上。
财产分配、养老规划,终归要做到心中有数,给自己留条退路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别把自己的晚景,压在子女孝顺与否上。与其祈盼子女将来如何,不如把日子过得自足而丰盈。结交三两朋友,发展些兴趣,身体健康,心情开朗,这才是最终的底气。
做父母的本就伟大,将爱洒满了整个屋檐。“善养身者天年长,善养心者福自来”。
树立正确的亲子观,舍得适度放手,更要为自己留一条退路,是每个父母给自己最温柔、最清醒的恩赐。
将来无论子女是否懂得孝顺,父母都有底气安度晚年,人生亦不失风光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